•     新手
  • 积分:557
  • 等级:二等诗生
  • 时间:2015-08-10 17:37:24
  • 楼主(阅:6938/回:0)探秘北流才子的“文化密码”

       

    (原标题:北流文坛,于斯为何能盛——探秘北流才子的“文化密码”)

    来源:http://www.gxylnews.com/news/html/68/99187.htm

       在广西文坛,玉林市的“天门关作家群”是近年受到区内外文学评论界较大关注的作家群体,而这个群体中,一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北流籍作家又逐渐占据着主流的位置!他们从人数到出产的作品都成泱泱大观之势,成为评论家探究的“北流才子群”现象!
       一个偏居中国南方的小小城市,为何文风能“于斯为盛”,这里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学生态?在市场经济大潮及现代网络文化冲击下,这里的文学生态又将发生怎样的嬗变?记者近日辗转于容山圭水这块大地上,深入采访了这批中青年作家中的核心成员,试图揭开其中的“文化密码”。

      现象 “北流才子”渐成林
       北流古今读书人素有一种“才子情结”:追慕文化名人,并孜孜以求于成为才子。当地文学界也不乏这样的才子出现,然而在作家这个层面真正出现“井喷”的现象应该是新世纪之后,在这10多年中,原来对《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国家级的大报、文学大刊经常只能“望洋兴叹”的作家们,仿佛“如有神助”,投稿屡屡“中标”,并受到来自北京大学等名校的文学评论家的关注与重视,在这种人数、作品的累积效应下,北流文学的“森林生态”逐现雏形。

      捅破“天窗纸”式的突破
       北流的青年作家们一直幻想着突围广西,走向全国。然而在实力与理想间总是隔着那么一层薄薄的“天窗纸”,要捅破这层纸不容易,困兽犹斗般地努力却不得。
       现在成为全国知名青年作家的朱山坡在一篇文章记述这样强烈刺激他神经的突破性事件:“有一天,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北流水银泻地般不胫而走:吉小吉上《人民文学》了,市长亲自打电话向他祝贺!简直是天下大乱!”
       吉小吉是北流诗人吉广海的笔名,而《人民文学》是中国作家们圣殿级的文学刊物,以前像他这样的北流文人历经数代努力而没能在彼发表哪怕一个标点符号。
       这条消息强烈刺激着小城文人们的神经,大家奔走相告。而身为公务员的朱山坡也心生“妒忌”,暂且放下写公文的笔,写起了诗歌。在2005年更是转向了小说创作,成就了一段大器晚成的佳话。
       “窗户纸”捅破后,北流作家们犹如醍醐灌顶般觉醒,创作进入了集体“井喷期”。吉小吉、陈琦、朱山坡、谢夷珊、陈前总、伍迁、刘军海等的作品不断在《诗刊》、《星星》、《诗选刊》、《绿风》等权威诗歌刊物和《人民文学》、《十月》、《钟山》等综合性大型文学刊物上亮相,不少诗作、小说被收入年度最佳等权威选本。
       而文学类型也是全面开花,在小说方面,朱山坡走得很远,现在他的作品不仅走向全国,还走出国门,有数个国家的文字版本。在诗歌方面,吉小吉、谢夷珊、伍迁等创建的“漆沙龙”滚雪球般地促进壮大了北流的青年诗人群体,他们一批又一批通过诗歌走向远方,创造了广西诗坛上北流作为县级市,却能与南宁、桂林三足鼎力的格局。梁晓阳则着重于散文创作,其历时10年写成的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2013年1月出版,成为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入围作品,他还著有讲述自己文学理想和精神家园的长篇散文《后出塞书》等,作品曾获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在小小说创作方面,韦延才独树一帜,屡屡获奖。而李一懿独辟蹊径,在儿童文学方面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们以作品说话,逐渐占据了玉林文坛的主流位置。朱山坡、梁晓阳、吉小吉获选玉林首届签约文艺家,而梁晓阳、谢夷珊则是第二届玉林签约文艺家。目前入选中国作协的3名玉林作家全部是来自北流的,他们是朱山坡丶吉小吉丶梁晓阳
    。而朱山坡是广西作协副主席,陈琦则是玉林市文联副主席。
       一点一滴的努力终于成就了北流文坛的“大树、藤蔓、小草”共生共荣的“森林生态”。

      领军人物走向全国
       以在国家级文学刊物发表作品作为起点,北流文坛的领军人物开始在国内文坛“攻城拔寨”,向“大家”进发。现在最具这种“大家”气质的首推林白及朱山坡。
       林白本名林白薇,广西北流市人,童年、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北流度过,武汉大学毕业后在南宁工作,后到北京,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居北京、武汉两地。这名在国内成名很久的著名作家虽然不是在北流出名,然而其作品的根一直扎根于家乡山水。这名大姐姐一样的“女神”一直像太阳一样温暖着家乡文学青年的心,因此也被他们视为北流文坛的领军人物。
       林白从事过图书、电影、新闻等多个行业的工作。1994年发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引起文坛轰动。林白主要作品另有《说吧,房间》、《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致一九七五》……其作品被翻译成六种文字在国外发表出版,国际影响巨大。林白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是中国个人化写作和女性化写作的第一人,是真正走出国门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极具个人风格,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有她的位置”(邓一光语)。林白的长篇小说《万物花开》曾被中国小说学会列入当年出版的中国小说排行榜,2005年因《妇女闲聊录》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
       而本名龙琨的朱山坡是广西、江苏两地的签约作家,而能与苏童一样成为《钟山》杂志最看好的潜力作家,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实力。他本人起步于诗歌,但是从2005年开始在《花城》、《钟山》、《中国作家》、《大家》、《天涯》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100多万字,实现了自己华丽的蜕变。其曾获首届郁达夫小说奖、第九届《上海文学》奖,以“以对文字的刻薄、苛刻”书写了自己的精彩,其《陪夜的女人》、《喂饱两匹马》、《鸟失踪》、《我的精神,病了》等作品为读者所熟悉,成为中国最具创作前景与实力的20位新锐小说家之一。
       北流的“文学森林”因为有了像林白、朱山坡这样的大树,而对文学青年有了更大的“精神向心力”。

       深厚的文脉
       北流市城区的桥头公园,有一个古建筑——景苏楼,这是用来纪念宋代当地发生的一件“文化大事件”而建的。当年被贬谪到海南的大文豪苏东坡泛舟圭江途经北流,吸引了众多读书人在岸边与他挥手告别。此事件令北流人感到幸运不已,品味不绝,由此在清朝时筑楼纪念。这种“才子情结”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北流本土又出了个有“才压三江”美誉的李绍昉之后更是放大化了,现在民间仍有许多关于李绍昉的传说,成为许多读书人励志的榜样,近代、现代的北流才子因此屡出不绝。
       也因为这种深厚的文脉,北流人至今对读书人有一种由衷的尊敬。北流市白马镇“扶阳书院”年久失修,当地众商家闻讯于2013年捐资近200万元修建好这个书院。正是在这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影响下,在北流市教育局供职的刘军海在今年10月创建了“桂花香读书群”QQ群,汇集了一批在玉林、北流非常有影响力的“读书人”,“大家在此说古论今,推荐书籍,非常热闹,达到了以文学会友的目的!”
       11月11日,该读书群群友数分钟“秒杀”200多本本地作家创作书籍,“这是我们对本土文学的支持,我们还准备推出本土作家图书柜,更好地推广他们的作品!”

      “一纸风行”孕育数代文青
       在北流文青中,有一本叫《北流文艺》的内部杂志在他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正是从这里出发,他们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旅”。
       《北流文艺》原名《勾漏》,已有30多年办刊史,在许多文学刊物逐渐式微,甚至停刊的情况下,它至今还是欣欣向荣之势。其开始为年刊,2011年改为季刊,2012年1月改办双月刊,一年出刊6期。“北流历届党委、政府对《北流文艺》都非常关心支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扶持、支持!”现任北流文联主席、《北流文艺》主编梁晓阳说。
       在2012年梁晓阳主编《北流文艺》后,杂志更是立足天门关作家群,放眼广西区内外,重点推出天门关作家,突出名家指路,兼顾发表区内外作家作品,为北流市培养了大量文艺创作人才,在广西区内文艺界有重要影响。其常年开设的栏目有:天门关作家推荐榜,天门关作家群,天门关视野名家,天门关文艺评论,天门关校园文学,天门关外等。“这种对本土青年作家挖掘、培养一直是《北流文艺》创办以来的传统,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谢夷珊说。
       而在《北流文艺》推动下,一个玉林市最大的文化创作活动正在开展,“在一位关心文化的商家支持下,投资数十万元举办向全国征稿的‘铜石岭杯’文化创作活动"梁晓阳说。

      传帮带传统
       北流这帮青年作家的崛起离不开一批玉林资深文化前辈的扶持帮助,这里包括广西原作协副主席潘大林及老作家覃富鑫、李洪波等一批文学前辈对后来人的提携、帮助。
       “虽然文学有点自我,永远都是靠自己写作,有点像在黑暗中摸来摸去。但是黑暗中如能有一点亮光,这个人可能就走出去了,走向更远更大的地方。”林白说。
       而林白文学的指明灯中肯定有李洪波。这名年近70岁的老作家曾经是林白的初中语文老师,是他鼓励这名当时年方10多岁的小女孩坚定地走向文学之路。而梁晓阳、朱山坡的文学起点也离不开李洪波的指点。“当时我在一家即将倒闭的国营商业企业工作,正是人生彷徨时。李老师力主把我调到文联工作,让我专心文学创作。他帮助了不少的文学青年,是我们许多人的‘师傅’!”梁晓阳说。

      贵在坚持
       现在朱山坡贵为国内许多文青的“文学偶像”,然而在人生很长的时间内他始终是人们眼中的“丑小鸭”。“在高中时候,他就埋头钻研文学,其学习成绩很不起眼,同学大多也不看好他!高考时只是考取一家中专学校,毕业分配到一家偏远的乡镇政府工作,在别人忙于名与利时,他却不声不响地埋头读书、笔耕。这些年一步一个脚印,其文学路从北流来到玉林,又从玉林上到南宁,成为现在所有同学都难以超越的一座大山!”其高中的一名同学说。
       朱山坡的“书痴”在文友中出了名,每到一个城市,他必定先到当地的书店,回家时原来空空的行囊必定装满了书!“他涉猎了世界上所有传统及先锋作家的作品,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形成自己非常智慧、独特的文字风格!”
       朱山坡对时间的利用也非常苛刻,他基本上把业余时间都利用到读书、写作上,因此他的QQ注明“不闲聊”,能推开的社交活动尽量不参加。
       正是这种不懈的坚持与努力,在2005年后朱山坡的创作进入厚积薄发的“喷涌期”,被誉为大器晚成的怪才。“我想这并不奇怪,他的成功是缘于坚持,耐得住寂寞!”梁晓阳说。

      远眺 “文气”如何更久盛
       目前北流的文学大旗主要是1970年代出生的这批作家主撑,然而这些人中由于年龄及工作原因,创造力近年出现了衰退的现象,而1980年代的这批新生代作家还没有出现真正能领军的人物。“在经济大潮及网络文化冲击下,北流文坛面临青黄不接的危险!”当地的多位文坛中坚如此说。而他们也像当年扶持自己的前辈一样正在极力地扶持、影响年轻的一代走好文学路。

      培养文学粉丝
       今年北流市文联、教育局将首次推出“10大校园文学奖”,奖励对象是面向该市所有的中小学学生,“我们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热爱文学!”刘军海说。
       而从2012年开始,《北流文学》就专门开辟了校园版块,专门刊登中小学生的文学作品,并对每稿都作精彩点评。而这些成名的作家也自费购买彼此的作品,赠送给贫困学生。

       抱团互相取暖
       从漆诗歌沙龙开始,北流的这些作家们就经常聚集在一起办文学会,进行群体互动式文学创作。
       朱山坡曾经这样描写如此氛围:“大家坐下来便互相挑剔对方的诗作,争论中往往阵营分明,各表观点,唇枪舌剑,说得兴起,以掌击桌,声震四周……”
       为了文学他们从不拒绝批评,朱山坡等人曾经猛烈地批评一位诗人“对诗的感觉大不如前,诗写得一首比一首臭。”不留余地的当头棒喝,促其猛醒,他又老马识途地回到了书房和诗歌中。

      坚守精神家园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批“北流军团”大多任职于政府、报社、学校等公职单位,他们一边在繁重的公务、家务等烦扰下,一边还坚守着文学创作,“在当前环境下单纯以文为生不现实,但是文学理想我们会坚持!”谢夷珊说。
       这个有着姑娘的名字,着装却不拘细节的中年男人经常带着一身鱼腥味闯进文友聚集地,原来之前他刚刚帮助开办幼儿园的妻子斩杀一批大鱼。“一手拿着菜刀,另一只手又诗意地拿着毛笔,珊哥的状态就是我们所有文人的现状!”一位文友说。
       在这种状态下,谢夷珊坚持文学创作30多年,并且始终保持着高水准的状态。近年除了写诗外,他把重点放在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这种基础性的工作必须要做,再不做,这些文化将不复存在!”



    评论/回复标题:  

    评论/回复内容:
    验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 匿名发表需要输入验证码!
     
    文学交流微信群二维码
    诗词分享微信群二维码
    微信公众订阅号二维码
    微信投稿小程序二维码